【電影】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:數位修復版》The Motorcycle Diaries

用車輪丈量世界,扭轉南美大陸的革命壯遊!

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:數位修復版》The Motorcycle Diaries, Walter Salles, 2004,阿根廷

-榮獲坎城影展 人道精神獎3項大獎
-榮獲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原著歌曲大獎
-榮獲 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外語片雙料大獎
-榮獲 阿根廷銀鷹獎 最佳男主角3項大獎
-榮獲 金球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

《中央車站》金獎大導 華特沙勒斯
《可可夜總會》性感男星 蓋爾賈西亞貝納

1951年12月,患有氣喘的23歲醫學院學生埃內斯托·格瓦拉與29歲的生化學家好友阿爾貝托,滿載行李與憧憬,跳上老舊的「諾頓500」重機,從家鄉布宜諾艾利斯出發。他們先經過智利,再進入祕魯,進而轉往哥倫比亞、委內瑞拉…,揭開一場長達八個月、總長超過一萬兩千公里,貫穿南美大陸的壯志之旅。

雖然機車在幾個月後因為不堪摧殘而報廢,但他們並沒因此停止,更藉由搭公車及便車、搭船、划木筏、騎馬等方式繼續旅程。他們穿越了草原、高山、大河、風雪,儘管一路上險阻不斷、也有爭執,樂天浪漫的兩人仍被這前所未見的無邊景致而深深感動。

一路上,他們目睹了自五百年前殖民者登陸以來,這塊土地所承受的種種創傷、苦難與不義,原本想法與看待世界的角度逐漸開始改變。貧富的懸殊、階級的剝削、種族的對立、帝國的迫害,以及人世間永無止息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都不斷激盪著兩人的靈魂,也在青年格瓦拉的心中,埋下了日後席捲世界的革命之火…。

(資料來源:YAHOO奇摩電影

【劇情概述】

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:數位修復版》描述中南美洲著名革命家-切格瓦拉,在他年僅23歲尚未拿到醫生學位時,與生化家朋友阿爾貝托,花了近8個月的時間從阿根廷出發, 經過智利、祕魯、哥倫比亞,最終抵達委內瑞拉的拉丁美洲之旅。

而這趟啟蒙之旅,因此改變切格瓦拉原本從醫的志向,進而成為革命領袖,掀起拉丁美洲系列軍事活動,後續不僅深刻影響後世政權與左翼思想,更成為全球反主流文化的象徵。

切格瓦拉:古巴共產黨、古巴共和國和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。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級領導人,後離開古巴後到第三世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游擊戰爭。1967年在玻利維亞被捕,繼而被殺。自切死後,他的肖像已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徵、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,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共產革命運動中的英雄,以及西方左翼運動的象徵。

【反基因的竄動】

該電影並非一般偉人傳記電影,會運用過多篇幅贅述角色背景故事、英勇事蹟,甚至如同奉神般的景仰角度去撰寫劇情,相對的,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做到將啟發切格瓦拉的環島之旅,相對樸實的呈現於此。

不過份英雄式犯難、不過度強調憐憫之情,導演華特沙勒斯純樸的人物敘事,將一趟年少輕狂的壯闊冒險,緊扣著未知長途,所給予的啟發與感慟;交織著社會寫實,所激發的沉痛與怒火。

我們的眼光是不是太狹隘?太草率?太片面?結論太刻板? 也許吧。

電影中,從細微的出場人物眼神、對話,便能得知,非黑即白的社會正逐漸腐敗。不論是遭受大企業驅逐的夫妻、原住民土地遭撻伐收購,抑或是電影末段痲瘋病患的人道議題…旅途中每每的不公不義,開啟切格瓦拉對潘朵拉魔盒的慘酷世道,有了全新解讀與詮釋,更燃起反抗資本主義的竄動因子。

【旅行的意義是國歌】

這不是一段英雄事蹟,而是二條有共同渴望與夢想的生命線短暫平行。

你可曾想像過旅行所帶來的意義能有多大?兩位熱血青年,乘載著破舊的39 Norton 500型號摩托車,用8個月時間穿越1萬2000公里,橫走整個拉丁美洲,拋下文明親近大地…而這趟旅行,也使得切格瓦拉的價值觀、人生觀產生了根本性的劇烈轉換。

「藉由旅行,找尋生命意義。」是一般公路電影常見的操作手法,此種電影劇情除了貼近觀眾對於旅遊、生活枝微末節的認知,更透過角色間的瑣碎互動,以及對話(通常公路電影場景變化並不大,對話就相對更顯重要。)引領觀眾得知電影所想傳達--凡庸的生命啟發,以及人生價值觀。

公路電影(road movie):是一種將故事主題或背景設定在長途公路上的電影類型,劇中的主角往往是為了某些原因而展開旅程,劇情會隨著旅程進展,而深入描述主角的內心世界。

「公路電影」通常會好發於親情、愛情、友誼…貼近觀眾生活且易懂的情感議題,等同於能將觀眾輕易融入電影情節,感受度、理解度的共鳴也會比其他純劇情類電影較為顯著。

就如同《五星主廚快餐車》中,落魄五星主廚傲氣地開啟餐車事業,數月橫跨洛杉磯,征服各地饕客的胃口,追尋自我且釋懷的溫馨故事;或是《愛在黎明破曉時》男女漫步於沉寂的維也納,路途所見趣事、分享獨到見解、感受鼻息間的依存…體現出純粹的愛慕故事,以及今夜限定的悸動;抑或是《中央車站》對於親情的樸實撰寫,一趟老小的公路之旅,交織個人、宗教、社會三層次的互動關係…突破電影既定形式的劇情闡述,當然更是不在話下的經典。

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可謂是「公路電影」發揮極致的優秀之作。平凡無奇的公路之旅,藉由夾敘夾議的敘事手法,在逐步建構角色心靈成長之時,又不失歡快、冒險氣氛的宗旨。

所見所聞皆成為舉足輕重的閱歷,也使得切格瓦拉在旅途中,越加描繪出世道全貌的輪廓。而電影整體節奏明快且劇情扎實,使得任何一毫的旅途風景,都成為不容錯估的培育養分。

【打個呵欠結束這回合】

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改編自傳奇英雄切格瓦拉 1952年的旅行日記,該類型的「傳記電影」,要獲得觀眾喜愛從來就並非一件易事,更何況又是加乘「公路電影」元素的作品…但導演華特沙勒斯他做到了!

切格瓦拉的故事,老實說早已被眾多影集、電影、紀錄片翻拍多次(光搜尋切格瓦拉相關電影就有超過十部…)要如何突破既定的單一歷史事件,以及避免舊調重彈的疲乏、防止偏離事實的呈現,都即是挑戰導演功力的時刻。

電影描述的時間線,是以切格瓦拉革命前夕的旅遊故事為主軸,巧妙消減政治議題的冗雜,純粹聚焦於冒險氾濫的青春壯遊。然而,旅遊觸動的並非僅是短暫歡愉,沿途邂逅的所有人事物,尤如機緣般深刻牽動著切格瓦拉的惻隱之心。

我尤其喜歡電影末段呈現的黑白畫面--沿途偶遇的人民,全體一致地靜謐凝視著鏡頭,彷彿蘊藏著無以名狀的奈何,倘落怨言傾巢而出,便會摧毀資本社會的美好假象…面對人性的醜陋、社會的不公,到頭來,又有誰是願意挺身而出的英雄呢?

其實,導演並非想展露切格瓦拉這號人物,到底是多麼悲天憫人的英雄,抑或是擁有壯烈情操的救世主。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的切格瓦拉,在我所見,他既是歡脫的知己、重情的戀人、憤慨的覺青,同時更是改變世界的憨厚旅人。

讓世界改變你,然後你改變世界。

呵欠評分:9.2/10

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中文預告

影劇名稱:

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

The Motorcycle Diaries

Diarios de motocicleta

導演:

華特沙勒斯(Walter Salles)

演員:

蓋爾嘉西亞貝納(Gael Garcia Bernal)、 Rodrigo De la Serna

片 長:02時06分

發行公司:海鵬影業(2021/08/27)

IMDb分數:7.8

--

--